极端高温可致中国住院人数激增 2100年或将达510万
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相关住院负担的严峻现状与未来风险。
这项研究以2021-2023年中国301个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城市)7000余家医院的日度住院数据为基础,通过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展开系统分析。
研究聚焦泌尿系统疾病等六类气候敏感性疾病,发现极端温度与住院风险存在显著关联。
历史数据显示,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对极端温度更为敏感,气候敏感性疾病住院风险更高,且不同疾病受温度影响的地域差异明显。
基于低、中(当前水平)、高三种碳排放情景预测,团队构建“住院负担经济指数”量化未来风险。
结果显示,若不采取适应措施,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全国因极端高温导致的超额住院人数将达510万人,相关住院费用也将大幅增加。
研究还揭示,住院负担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与未来社会经济差异密切相关,且对不同年龄群体影响各异。
这一成果凸显了制定针对性气候变化缓解策略的紧迫性,需综合考量城市地理位置、极端温度特征、人口结构及碳排放路径差异,以减轻气候相关住院风险与经济负担的不均衡分布。
随着气候持续变化,极端温度已成为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面临的最广泛、最全球化的挑战。
历史数据表明,住院模式显示了对极端高温响应的区域差异。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似乎最易受温度相关健康风险影响,尤其是妊娠相关疾病。
一个有趣的悖论:对冷敏感度最高的地区往往与热风险最高的地区重合,尤其是西北和西南地区,这表明气候相关的健康挑战是复杂的。
极端温度暴露对不同疾病类别的健康影响不同,呼吸系统疾病表现出明显的热相关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地区的妊娠相关疾病对极端高温的脆弱性更强。
另外,青少年在多个城市中心表现出高热敏性。虽然老年人的绝对住院率更高,但青少年在每单位温度升高的风险中表现出显著的速率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基线温度升高,在三种碳排放情景下,各区域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温度变化。由于未来气候变化,极端温度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风险在三种碳排放情景下均预计会上升,而极端低温则影响微乎其微。
预测结果显示,在当前热环境条件下且未采取适应性措施的情形中,高排放情景下由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人数到 2100 年将达到 510 万人次。
本研究结果凸显了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减缓策略的必要性,以减少因城市地理差异、极端温度、不同人群以及碳排放路径差异所造成的不均衡住院风险和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