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速发财讯!

电影要走出“像”的困扰

文化娱乐 2025-05-13 user76745

  左 衡

  “像”已然成为困扰电影业的负资产,成因复杂,表现不一。归根到底,创作的原动力和原料,仍然要从人类的生活中来,而不是从其他作品作者那里来

  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评委会主席姜文说:“电影最可怕的是都很像……年轻人进来的话,最好别跟原来的电影像。”这段话引起了很多观众共鸣。笔者和几位朋友近年来观察各大电影节――包括国际A类电影节,在相互交流时经常出现一种情况:说着甲片,不知不觉同乙片、丙片混为一谈,说着今年本届,恍恍惚惚同去年上届打成一片。业内人士尚且如此,对于普通观众,“像”“记不住”还真挺要命的。

  话又说回来,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当然是分类型的,武侠、科幻、爱情、刑侦等,每种类型都有一些剧情和元素的相似性,要想从头到脚、完完全全“闻所未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不过,真正好的类型片,一定是在六七分的“像”之外有那么三四分不像,让人看得进、记得住,才能从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反之,就会泯然众人,被观众厌弃。这几年,以往大卖的漫威超级英雄影片不灵了,就犯了这一毛病:只要观众还买账,就不轻易更换配方和元素,其中,“像”带来的腻味要负很大责任。

  为了批评电影创作的跟风和流俗,法国批评家特吕弗曾提出“作者电影”的主张,后来人们以此表扬那些充分张扬导演个性的电影。不过,创作的跟风也随之而来:许多瞄准国际化艺术范儿电影节的个人创作,虽然看起来和类型片确乎不像,但在“我一定不像”这事上,它们又很像,以至于有时候,“不像”和“不像”撞车。比如,每出一位新的“作者”,必定马上会有人将其与影史大家比附,“此时或某地的某某尼或某某斯基”,类似修辞看得多了,时常感叹褒贬莫辨。

  不可否认,从电影史、艺术史维度看,相像是一种常态,并且构成了传承。成龙动作片对巴斯特・基顿默片场景的重现充满敬意也充满新意,姜文在《一步之遥》开头一边复刻《教父》名场面,一边一本正经地留下自己的光影笔迹,邵艺辉的作品被认为延续了上世纪上海文华公司的风格。这样的像,谁曰不宜?谁又会忽视创作者本人的存在?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像,而在于只有像、没有不像。当不像的部分鲜明起来,就意味着真正强大的创作主体出现了。

  北影节结束,“五一档”接续。几部影片的主创都在求新、求变,但这些实验,恐怕还不能说是完全成功了。

  《大风杀》导演张琪在刑侦片、西部电影这两个类型方面都锐意创新,辛柏青饰演的角色更是具备了犯罪心理学的深度。这一点在转化为具体场景时,有诺兰《蝙蝠侠:黑暗骑士》一般的处理。有意思的是,影片基调又跟导演当年的《西风烈》颇为相像,情绪和形式都给得非常足。它们的问题也有点像,即故事和主题偏弱,高潮部分的力道没能给上去。

  《猎金・游戏》和《人生开门红》的主创更明显地在追求不像。然而,前者剧情零碎,人物关系几乎都是“两两相望”而没有交织,不同演员的表演差别过大,这些弊病还达不到探讨像与不像、类型与反类型的层面。后者在有意超越常规喜剧模式时,现实思考和奇妙幻想两个目标彼此割裂,自相拉扯。

  “像”已然成为困扰电影业的负资产,成因复杂,表现不一。不过,如果我们把焦点从影片和影片的关系、作者和作者的渊源上挪开,重新回到电影和世界的关系上,问题和答案也就豁然开朗了。归根到底,创作的原动力和原料,仍然要从人类的生活中来,而不是从其他作品作者那里来。进而,创作的目的,也就不再是像或不像,而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主流、社会的本质、人性的深处。为此,创作者要具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而实现以艺术个性为时代代言的目标。

  档期之后还有档期,周末之后还有周末。各式各样的噱头终将过去,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留在沙滩上发光。当观众说“我们想看新电影”时,其实要说的是,他们想感受一种因电影艺术而理想化了的美,既似曾相识又收获惊喜。这种美不但令人喜悦、满足,更使人憧憬、向往。

  (作者为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

  [ 责编:张晓荣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上一篇: 年轻人给年轻人写歌,把热爱揉进音乐里

下一篇: 没有了

Copyright © 2099 速发财讯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36119号-2 |——:合作/投稿联系微信:nvshen2168

|—— TXT地图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