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速发财讯!

舞剧《沂蒙长风》:让“支前小车”承载红色记忆

文化娱乐 2025-08-14 user3534

  作者:王秀庭(临沂大学教授、音乐学院院长)

  舞剧《沂蒙长风》取材于战争年代生活并战斗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真实人物事迹,以“推车支前”为主要线索,把沂蒙革命故事的诸多元素重组融通,并以舞剧的艺术语汇加以表达,生动讲述了永良大叔一家人为了革命事业不惜一切,舍生忘死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

  看过《沂蒙长风》的人,一定会对舞台上的“支前小车”留下深刻印象。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支前小车可谓最具代表性的沂蒙革命象征之一,也是沂蒙精神的生动象征。创作者准确捕捉到了这一点,将“支前小车”融入全剧叙事、表演和舞美之中。

  剧中,精彩的“推车舞”贯穿全剧始终,成为引人瞩目的亮点。从“序幕”中,永良大叔和洪林给小车轮轴上好油,参加到支前的队伍中;到第一幕“风烟”中,支前的小车队艰难、沉稳地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再到“尾声”中,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横幅下,小车队整装待发,乡民们以“秧歌”联欢为小车队送行,小车队场景贯穿了全剧每一幕,依托于这些场景,演员们借车起舞,或三三两两推车上场绕行,或分为数列横向进退,跋涉之艰辛,拥军之热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舞台上的人与车合而为一,革命群众支前的历史场景以简约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支前小车”不仅成功转化为舞台意象,而且串联起一段完整的支前故事,让永良大叔和他三个儿子的英雄形象伟岸而感人地立在了舞台之上。

  全剧采取了双线并进、时空对话的形式。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时空中,是永良大叔一家及乡亲们的故事线;在当下的时空中,则是女画家安心为创作一幅画作前往华东野战军诞生地纪念馆采风,并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受到精神感召。在安心这条线的舞台空间,纪念馆内“品”字形安放的展台分别摆放着一扇门板、一辆推车和一架纺轮。这些看似普通的农家物件,因为和它们的主人一起参与到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进程,饱含美学密码和精神意涵,成为艺术创作守正创新的切入点。

  全剧除了对“支前小车”的活化运用之外,还别具匠心地把纺车、门板等饱含革命意涵的物件转化为情节元素,构建审美场景。剧中有一段“纺纱舞”,数排纺轮、多位纺纱女子组成舞蹈情境,纺轮转动宛若支前的车轮,长线飞舞又似对亲人的思念,线与形、虚与实、动与静和谐统一,互映成趣,为沂蒙精神的人物群像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剧中还有一段表现“人桥”的场景:“山形”景片推移,20余位女舞者横移而出,如波浪般起伏,我们看到桂芳大婶带领乡里仅有的女人们扛起门板组成浮桥,让急切渡河的战士踏门板、冲过“人桥”,渡河作战。战士们庄重的军礼与壮伟的“人桥”共同组成了军民鱼水情的不朽图景。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欣赏着台上舞者的表演,合着耳畔响起的《沂蒙山小调》,沂蒙红嫂、支前群众等记忆深处沂蒙革命故事的经典片段、典型形象,在脑海中慢慢浮现、聚拢,和眼前舞台上永良大叔、桂芳大婶,福林、孟林、洪林、怀玉等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交汇叠映,剧目“沂蒙长风”的意涵由此显现。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3日 16版)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99 速发财讯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36119号-2 |——:合作/投稿联系微信:nvshen2168

|—— TXT地图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