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速发财讯!

传统戏曲的种子埋进孩子心里

文化娱乐 2025-08-04 te4r546

  “喜气洋洋挎竹篮,小朋友下田啊,小朋友下田啊摘草莓……”暑假期间,家住浙江省诸暨市东和乡的五年级学生周瑾萱,照例练习起了西路乱弹,并拍摄视频发给老师卓秋萍等待指导。

  周瑾萱学习西路乱弹已经接近一年。相比在家练习,她更喜欢在学校时每周五下午的时光――这是东和乡小学西路乱弹传承特色课的时间,从2024年9月起开设。头戴帅盔、背插靠旗、身着武旦大红袍……换好行头后,周瑾萱和同学们会跟着卓秋萍边舞边唱。

  诸暨西路乱弹诞生于明末清初,以诸暨地方话为演唱语言,乡土气息浓郁,是江南地方戏曲的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的传承,要看下一代,关键是先让孩子们产生兴趣。”东和乡十里坪村文化特派员、诸暨市戏曲协会主席卓秋萍说。她出身戏曲世家,从小在十里坪村长大,儿时记忆里,村里人大多会唱西路乱弹。如今,她希望更多孩子热爱、传承这门艺术。

  “眼睛要有神,手要撑开,肩不要塌下来,要在表演中通过表情和动作传达内心感受。”教学时,卓秋萍总是手把手指导学生。像周瑾萱这样原本没什么基础的孩子,从开课到现在,已经表演得有模有样。

  打记事起,周瑾萱的奶奶便隔三差五带她去看西路乱弹表演,自己偶尔也哼上几曲。就这样,西路乱弹在周瑾萱心里埋下了种子,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后,她毫不犹豫报了名。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十里坪村村民王美华很欣慰。她是村里西路乱弹艺术团的一员,也常去东和乡小学给孩子们上课。去年暑期,艺术团还利用文化礼堂,给村里的孩子开设了西路乱弹暑期培训班。

  “以前,村子里几乎人人会唱戏,如今,年轻一代会唱戏的越来越少,传承面临危机。”王美华说,几年前,十里坪村重新组建了西路乱弹艺术团,村民白天务农、晚上排练,不定期在村文化礼堂演出,卓秋萍也是他们的老师。

  “卓老师每个月都会到村里给艺术团做培训,每年排练3个以上的剧目。”王美华说,卓秋萍还创作了10多个西路乱弹新节目,创新演绎传统戏曲。如今,艺术团不仅活跃在诸暨本地,还走向市外,每年演出近80场。

  在十里坪村,以西路乱弹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戏服。周末,不少外地游客逛完博物馆后,会来到不远处的西路乱弹演艺中心,观看表演、制作脸谱、学唱曲调,近距离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头戴金冠一点红,身穿五色紫罗袄……”台上,王美华唱起了《五虎平西》选段,引来掌声阵阵。台下,周瑾萱看得出神,她已经开始期待下学期的西路乱弹传承特色课:“我要继续努力,好好练习,未来像老师一样登台演出。”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99 速发财讯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36119号-2 |——:合作/投稿联系微信:nvshen2168

|—— TXT地图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