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的种子埋进孩子心里
“喜气洋洋挎竹篮,小朋友下田啊,小朋友下田啊摘草莓……”暑假期间,家住浙江省诸暨市东和乡的五年级学生周瑾萱,照例练习起了西路乱弹,并拍摄视频发给老师卓秋萍等待指导。
周瑾萱学习西路乱弹已经接近一年。相比在家练习,她更喜欢在学校时每周五下午的时光――这是东和乡小学西路乱弹传承特色课的时间,从2024年9月起开设。头戴帅盔、背插靠旗、身着武旦大红袍……换好行头后,周瑾萱和同学们会跟着卓秋萍边舞边唱。
诸暨西路乱弹诞生于明末清初,以诸暨地方话为演唱语言,乡土气息浓郁,是江南地方戏曲的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的传承,要看下一代,关键是先让孩子们产生兴趣。”东和乡十里坪村文化特派员、诸暨市戏曲协会主席卓秋萍说。她出身戏曲世家,从小在十里坪村长大,儿时记忆里,村里人大多会唱西路乱弹。如今,她希望更多孩子热爱、传承这门艺术。
“眼睛要有神,手要撑开,肩不要塌下来,要在表演中通过表情和动作传达内心感受。”教学时,卓秋萍总是手把手指导学生。像周瑾萱这样原本没什么基础的孩子,从开课到现在,已经表演得有模有样。
打记事起,周瑾萱的奶奶便隔三差五带她去看西路乱弹表演,自己偶尔也哼上几曲。就这样,西路乱弹在周瑾萱心里埋下了种子,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后,她毫不犹豫报了名。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十里坪村村民王美华很欣慰。她是村里西路乱弹艺术团的一员,也常去东和乡小学给孩子们上课。去年暑期,艺术团还利用文化礼堂,给村里的孩子开设了西路乱弹暑期培训班。
“以前,村子里几乎人人会唱戏,如今,年轻一代会唱戏的越来越少,传承面临危机。”王美华说,几年前,十里坪村重新组建了西路乱弹艺术团,村民白天务农、晚上排练,不定期在村文化礼堂演出,卓秋萍也是他们的老师。
“卓老师每个月都会到村里给艺术团做培训,每年排练3个以上的剧目。”王美华说,卓秋萍还创作了10多个西路乱弹新节目,创新演绎传统戏曲。如今,艺术团不仅活跃在诸暨本地,还走向市外,每年演出近80场。
在十里坪村,以西路乱弹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戏服。周末,不少外地游客逛完博物馆后,会来到不远处的西路乱弹演艺中心,观看表演、制作脸谱、学唱曲调,近距离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头戴金冠一点红,身穿五色紫罗袄……”台上,王美华唱起了《五虎平西》选段,引来掌声阵阵。台下,周瑾萱看得出神,她已经开始期待下学期的西路乱弹传承特色课:“我要继续努力,好好练习,未来像老师一样登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