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实践团莆田涵江行:青春力量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六十年初心不改,新时代青年接力。7月18日起,福建农林大学“薪火传耕”实践团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谢联辉院士的带领下,走进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通过科技助力农业发展、文化激活乡村活力、教育扶持智力成长三个维度的实践活动,为“漏头经验”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闽中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用青春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重访初心之地,传承“漏头”精神
7月18日,谢联辉院士带领实践团的师生们回到“漏头经验”的产生地--梧塘镇漏头村。漫步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看着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厝,院士在曾经劳作过的田野边停下脚步,向青年学生们讲述“漏头经验”的核心:“科技创新要立足大地,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当天,谢联辉院士为师生和当地村民上了一堂深刻的思政课。谢联辉院士强调:新时代传承‘漏头经验’,就是要推动耕读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助力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党委与梧塘镇党委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围绕“党建+科技”融合、“产学研”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合作,为科技助力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随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关雄教授、肖顺教授为果农们进行病虫害防治培训,并发放图文版《病虫害防治历》和“博士医生农技服务卡”,让专家的技术走进更多农户家。
图为谢联辉院士带领实践团师生重访漏头村
图为服务团为梧塘镇农户进行果蔬种植技术培训
青春力量发力,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7月19日至21日,实践团秉持实干与创新精神,深入乡村一线。
在田间,他们化身“植物医生”,采用随机取样法对荔枝毛毡病、龙眼角颊木虱以及枇杷枝干腐烂病进行系统调查,同时检测土壤的pH值和湿度,建立病害与环境的关联数据库。针对土壤酸化、农药使用不当等问题,现场给出改良建议,还发放了《病虫害防治历》,让绿色农业技术传到农户手中。他们还前往省级农业物联网基地,学习水肥一体化灌溉和智能气象监测技术,探索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
图为实践团队员检测荔枝树的土壤pH值
在乡间小道,他们既是“设计师”也是“链接者”。他们考察漏头村的古厝和梯田布局,设计出具有荔枝、八卦村特色的IP及相关文创产品,挖掘乡土文化的价值。此外,他们走进涵江电商产业园,研究“农户+合作社+平台”的线上产销模式,帮助荔枝、枇杷等鲜果通过电商平台打开销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涵江区电商产业园
延续薪火使命,连接田野与未来
7月22日,实践团的活动从田野延伸到校园,完成了一次使命的传递。在梧塘镇卓悦学校,他们为30名青少年开展了有趣的科普活动,通过观察活体昆虫标本、拼接立体模型和制作糖画,让孩子们了解“虫与农”的关系,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开展昆虫科普课堂
此行,实践团还拜访了八十多岁的“漏头经验”见证者许老先生。老人拿出当年为谢联辉院士刻制的印章,回忆起过去的时光:“他们师生住我隔壁,跟我们农民关系很好,我们都是共同生活工作的朋友。”泛黄的农书和老人自学的刻章技艺,展现了老一辈人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实践团通过这些活动,将“漏头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践行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近一周的实践中,实践团通过科技进村、文创入户、科普入脑等多种方式,构建起服务乡村振兴的链条。这一链条既包含精神的传承--从院士的榜样引领,到青年学生的实干担当,再到对乡村少年的科学启蒙,三代农科人的智慧在闽中土地上传递;也包含各方力量的融合--以党建共建为组织基础,用数字技术强化产业发展,借文创激活文化价值,靠科普教育培养人才,多方面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六十年前,“漏头经验”如星火般照亮乡村;如今,新一代农科学子用青春智慧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这股不断传承的力量,将在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道路上持续燃烧,为乡村振兴照亮前路。
图为实践团师生合照
文:商洛华
(来源:中国新闻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