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到底丨断更千年 《诗经》迎来全本续更?
提起《诗经》,很多朋友都能随口吟诵几句其中的优美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仅仅描写一个衣领,就表达了水阔云长、佳音难寻;《诗经》中不仅有“爱而不见”的含蓄情愫?,也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灿若云霞?,还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充满了可望不可即的缥缈和怅惘。
最近,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有新的惊喜传来。断更了千年之久的诗经,竟然迎来“全本”续更!近日,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首次发现秦汉时期全本《诗经》。海昏侯墓出土的1200枚《诗经》竹简,经红外扫描确认,包含“诗三百五篇”等完整结构,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秦汉时期全本《诗经》。它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有何不同?这一发现将如何改写中国文学史?又填补了哪些史学关键空白?
全本《诗经》有多全?出道有多早?
在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5000多枚竹简木牍中,有大约1200枚都是关于《诗经》的,要知道,在纸张还没普及的汉代,竹简和木牍就相当于今天的“硬盘”,写字和储存都不容易,所以能随葬1200枚《诗经》简,相当于得抱着一整套《百科全书》下葬。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初代顶流”,但是它在秦汉时期长啥样,后世一直靠猜,流传最广的版本,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是东汉末年才整理注释的。而海昏侯墓这个版本,可是西汉早中期的,相当于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位“顶流”刚出道、还没经过后世太多包装的“素颜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版本的《诗经》也是目前考古发现存字数量最多的西汉《诗经》文本,换句话说,这本《诗经》“特别全”,到底有多全呢?一起来了解。
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记者看到已经修复完成的部分简牍,1200枚与《诗经》相关。
全本《诗经》与现今版本有何不同?
海昏侯墓中新发现的全本《诗经》备受瞩目,那么,它和我们现今看到的《诗经》版本,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是由西汉毛亨、毛苌传下来的毛诗。西汉时期有四家诗,齐、鲁、韩以及毛诗。齐、鲁、韩属于官学,就是官方版本。东汉之后,郑玄为毛诗做注,唐代孔颖达也为毛诗进行了注释,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流传下来的《诗经》版本是毛诗。齐鲁韩三家诗最晚至宋代,就已失传。
1200枚《诗经》简牍是如何被发现的?
郑玄是东汉经学大师,经其做注,毛诗《诗经》得以流传。此次,海昏侯墓最新发现了全本《诗经》,它是被记录在1200枚简牍上面的。那么这些珍贵的简牍是如何被发现的?出土时是什么状态?文物修复工作者又面临哪些技术难题?让我们一起回到发掘现场,了解这批简牍从“一团泥”到珍贵文献的艰辛历程。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杨军:当时出土的时候它就跟一团泥一样的,它是出在海昏侯墓的藏椁有一个文书档案库里面,因为整个海昏侯墓它是由主椁室、藏椁,包括主椁室和藏椁之间的过道这几个部分组成,它这个竹简就出在海昏侯墓西藏椁的文书档案库。
海昏侯刘贺“豪华收藏馆”还有何宝贝?
海昏侯墓主是汉武帝之孙刘贺。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的一个叫“墩山”的小山包上,自2011年开始发掘,迄今出土1万余件套文物,这些文物系统展现了西汉时期的礼制规范、工艺水平与生活方式。
简牍已修复大半 预计2026年底完成
目前,简牍保护修复工作已完成大半,部分简牍由于糟朽严重需进一步精细修复,预计到2026年年底完成。
届时,江西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将会展出这些珍贵的考古成果。海昏侯刘贺留下的万件文物,为我们拼接出一个鲜活立体的西汉;他留下的这套全本《诗经》、失传千年的《齐论语》等等,更是照亮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关键空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竹简还会告诉我们更多关于刘贺,关于那个时代,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