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岛面积缩水(格陵兰岛面积减少向西北漂移)
美国《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大地》近期刊发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格陵兰岛面积“缩水”,同时缓慢向西北方向漂移。

丹麦技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格陵兰岛附近58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站的数据,研究了格陵兰岛的整体位置、基岩的海拔以及岛屿面积等的变化。研究显示,格陵兰岛越来越多地受到扭曲、压力和张力的影响,这是由板块构造和基岩运动造成,而基岩运动是由其上部的大型冰盖融化和地下压力减少等因素引起的。
格陵兰冰盖覆盖了岛屿约 80% 的面积,其消融是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025 年的研究显示,冰盖每年损失的冰量足以覆盖整个曼哈顿岛并形成 3 公里厚的冰层。具体机制包括:
表层融化与融水径流夏季气温升高导致冰盖表面融化,融水通过冰面河流和裂缝渗入冰床,加速冰层滑动。2025 年 8 月,格陵兰西南部曾发生 90 亿立方米融水突然喷发,形成巨大裂缝并引发冰川加速入海。卫星数据显示,2025 年夏季融水径流远超平均水平,部分区域融化天数较常年多出 3-5 天。
冰川崩解与入海冰盖边缘的冰川(如 Zachariae Isstrøm 冰川)以每年数米至数十米的速度向海洋推进,冰架崩解形成冰山。2024 年,格陵兰共发生 14 次大型冰架断裂,单次释放冰量高达 3.5×10¹¹ 吨。自 2002 年以来,冰川崩解贡献了冰盖总损失量的约 40%。
反照率降低的正反馈融化后的深色冰面或裸露基岩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进一步加剧升温。例如,2025 年格陵兰西南部因融水覆盖导致反照率下降 15%-20%,局部气温升高 1-2℃。
冰盖消融引发的基岩运动是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其机制涉及力学平衡调整:
冰后回弹与地壳抬升冰盖重量卸载后,地壳因弹性恢复而缓慢抬升。丹麦技术大学的监测显示,过去 20 年格陵兰整体以每年 2 厘米的速度向西北漂移,同时冰盖中心区域地壳以每年 1.5 厘米的速度抬升。这种运动导致岛屿水平方向出现拉伸与挤压,部分区域面积收缩,例如东北部因挤压减少约 0.3% 的面积。
融水负荷的短期沉降夏季融水在冰盖表面或冰下暂存时,其重量会导致局部基岩下沉。2009-2015 年的 GNSS 数据显示,融水高峰期基岩平均下沉 5 毫米,极端年份(如 2012 年)下沉达 14 毫米。这种短期形变与长期回弹叠加,使得面积变化呈现复杂的时空差异。

外部环境变化通过多种途径放大冰盖消融:
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影响负相位 NAO 模式会引导温暖气流从巴芬湾向格陵兰西部输送,2025 年夏季该区域长波辐射增强,导致冰盖表面融化量增加 20%-30%。研究表明,NAO 与北极海冰范围共同解释了格陵兰融水体积变化的 58%。
海洋温度升高的侵蚀格陵兰周边海域温度上升(如 2025 年西格陵兰沿海海水温度高于常年 1.2℃),加速冰川底部融化。例如,雅各布港冰川因海水侵蚀,末端退缩速度从 2000 年的每年 6 公里增至 2025 年的 9 公里。
北极放大效应北极地区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的 2-3 倍,2025 年夏季格陵兰南部气温较常年高 3℃,导致冰盖融化面积超过 1981-2010 年平均水平的 40%。这种加速升温还改变降水形态,2025 年 5 月的研究显示,北极雨事件频率较 20 世纪翻倍,雨水直接冲刷冰面加速消融。
研究还显示,过去20年,整个格陵兰岛以每年约2厘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漂移。这些复杂的运动使格陵兰岛在水平方向上出现扩张和收缩,导致格陵兰岛的面积发生改变,在某些区域被拉伸,还有一些区域被“挤压在一起”。总体来看,格陵兰岛变得更小。

格陵兰岛冰盖是全球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之一,储存的水量相当于可致全球海平面上升7.4米。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测算,海平面每上升1厘米,全球就会有约600万人面临海岸洪灾风险。研究人员表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导致格陵兰岛冰盖大量消融,这一变化不仅影响格陵兰岛,也威胁人类和全球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