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圆科技递表港交所,冲刺中国泳池机器人第一股
望圆科技递表港交所,冲刺中国泳池机器人第一股
来源:证券之星时间:2025-09-29 20:27:55 阅读量:4393泳池机器人赛道正被资本市场所重视。
9月28日,天津望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中信建投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这家以泳池清洁机器人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正冲刺“中国泳池机器人第一股”。
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4年自制产品出货量计算,公司不仅是中国排名第一的泳池清洁机器人供应商,更是全球最大的无缆泳池清洁机器人供应商,位居全球前三。
近期相关企业也越来越活跃。9月23日,泳池清洁机器人品牌星迈创新Beatbot宣布完成新一轮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出海大卖的菲亚兰德集团旗下的iGarden品牌也在试水国内市场。The Business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泳池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9.8亿美元,预计至2029年将攀升至19.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7%。
综合来看,泳池机器人在国内正从小众市场步入消费级市场。
转战港股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望圆科技曾计划登陆深市主板,但在被中信建投一实习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其实习经历,泄露包括望圆科技等3家公司的IPO材料后,其于2024年3月撤回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的申请。
彼时其提交的招股书显示,中信建投通过全资子公司中信建投资本为中信建投南京基金、中信建投嘉善基金的普通合伙人,中信建投通过其控制望圆科技3.5060%表决权,穿透后持有望圆科技0.9709%股份。但在其新提交的港股招股书中,并未有相关表述。
本次提交的招股书数据显示,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3.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44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进一步增至3.79亿元,同比增幅达42%;利润率方面,毛利率自2022年的53.4%毛利率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65.2%,净利润率却由2022年的30.8%下滑至2024年的13.0%和2025上半年的16.1%。
细分到具体业务,从OEM代工逐渐转向自主品牌或许是其在毛利率持续上升的同时,净利润率反而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品牌产品销售和ODM产品销售作战收入比例分别为6.0%与90.9%;而到2025上半年,二者的比例已经变化为86.4%与13.1%。
据招股书介绍,公司透过在线电商市场及电商独立网站向北美、欧洲、亚洲及大洋洲的终端消费者销售WYBOT及Winny Pool Cleaner两大品牌旗下的品牌产品。亦向第三方商家进行品牌产品的线下销售,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此外,公司亦主要以ODM方式为全球泳池设备品牌销售委托产品,该等品牌主要透过线下渠道将产品转售予终端消费者。
由于近年来一直专注于发展品牌产品业务,其相关收入贡献于2024年飙升至人民币393.3百万元,占同年总收入的72.4%。
从销售区域来看,海外是望圆科技的主要市场,其产品97%以上用于出口,已销往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
出海的泳池机器人突然在国内火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内资本市场对泳池机器人等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设备关注度明显提升。
据IDC发布《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泳池机器人2025年上半年全球出货量93.3万台,同比增长18.7%,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望圆科技外,该细分赛道同样有多个中国厂商布局,其中包括科沃斯、追觅等扫地机器人头部厂商和各专注于该赛道的创新企业,且各大厂商的融资与市场开拓速度正显著加快。
9月23日,泳池清洁机器人品牌星迈创新Beatbot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获超10亿人民币资金加码。本轮融资由美团龙珠领投,高瓴创投作为首轮投资人本轮继续超额加注。其他投资方还包括老股东顺为资本、源码资本、凯辉基金、安克创新、砺思资本、云沐基金等。
目前,星迈创新通过独立站和亚马逊两大主要销售平台切入线上市场,稳居类目高端市场第一。同时,积极拓展线下渠道,成功入驻全球超2000家线下门店,覆盖美国、欧洲和澳洲等新市场多个KA渠道及泳池垂类专业渠道。
资本看好中国泳池清洁机器人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全球有超过2800万个私人泳池,且每年以50万至70万个的速度增加。仅美国就大约拥有1070万个泳池,外国人的聚会大多数都是围绕着泳池展开,而泳池清洁也成为欧美家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泳池机器人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为主,但头部出海厂商也在试水将该品类引入国内市场。
“我们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化营销即将正式开始,京东旗舰店也于9月中旬上线,”iGarden首席营销官龚颖9月28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透露,iGarden作为菲亚兰德集团的新消费科技子品牌,正在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实际上,除湿机、泳池清洁机器人、变频冲浪器等也非常适合国内酒店、民宿,或者小型游泳学校、游泳馆等。龚颖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消费力提升,这些原本只是面向海外年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家庭的消费品,也正走向中国更多家庭。“所以,我们会在国内有一系列动作。”龚颖笑道。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