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走进黑龙江,探寻黑土地上的文化密码!
从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到七台河的刀剑锻制技艺,从吴家鼓吹乐棚的唢呐声到东北传统大秧歌的热情舞步……黑龙江共有53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黑龙江篇将于7月20日20:00档在总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
本期节目来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演员、歌手许魏洲,将在此邂逅20余项特色非遗,沉浸式感受黑土地上的热情与奔放。
东北传统大秧歌(黑土地秧歌):
黑土地上的热情舞步
在东北黑土地的广袤怀抱中,东北传统大秧歌(黑土地秧歌)宛如一簇燃烧的篝火,热烈、奔放,承载着这片土地最质朴的欢乐与激情。东北传统大秧歌起源于农耕时代,是先辈们在插秧劳作中哼唱出的歌谣,逐渐融入杂技、戏曲等元素,化作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
东北传统大秧歌是黑土地文化的缩影,黑龙江风格的地秧歌动作特点有三个:一是“艮在脚下脚下生风”;二是“扭在腰上腰上有韵”;三是“活在腕上花不离身”。这些动作特点不仅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热情与豪放,还体现了东北秧歌的独特魅力。对了!忘记告诉你,想学的话,是有教材的哦~择一事坚守,终一生热爱,87岁高龄的传承人乔良自16岁开始学习秧歌,在与秧歌结缘的71年里,她编写了黑土地东北秧歌教材,填补了黑土地汉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空白。
东北传统大秧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传承人将传统的四角手绢改良成八角,并借鉴东北二人转中的技术手绢,加入环状布圈、亮片,由单层改良为多层,从单一颜色改良为渐变色彩,同时,“大出手”“立挂”等高难度动作的加入,让传统秧歌更具观赏性。她还不断创新秧歌表演,参与了《绢花迎春》《原风》等众多秧歌作品的创作,让东北传统大秧歌焕发出新的活力。
赫哲族乌日贡大会:
欢乐喜庆的“非遗版”运动会
赫哲族乌日贡大会是北方渔猎民族最盛大的文化活动之一,“乌日贡”在赫哲语中是“欢乐喜庆”的意思,每逢此时,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盛装,齐聚一堂,欢歌共舞、弹奏乐器,开展多项竞技运动比赛。
赫哲族乌日贡大会堪称“非遗版”运动会,叉草球、鱼王角力、顶杠、打兔子、杜烈其……其中,杜烈其是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意为“围猎”“追逐”,是集跑、跳、摔、拉、拽等多项技能为一体的一项综合性民族传统男子体育活动,极具对抗性的同时又充满趣味,深受赫哲族青少年喜爱。
当叉草球从渔猎技能变成了全民参与的竞技项目,当古老的嫁令阔唱出了新时代的旋律……乌日贡大会不仅仅是赫哲族人民的社交集会,更是“友谊第一,竞技第二”的见证。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从生活哲学到时尚美学
在江河的波涛间,赫哲族人世世代代靠水吃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就是他们从大自然的馈赠中提炼出的瑰宝。从江中捕获的鱼儿,不仅是滋养生命的食物,也是创造美的源泉,在赫哲族人手中,鱼皮化作一件件精美的服装、首饰和生活用品。
一件衣服,需要用到50张鱼皮,剥鱼皮、晾干、鞣制(熟软)、裁剪拼接、缝制、染色、装饰,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汗水与心血。其中,鞣制是鱼皮变软、去除腥味的关键步骤,需要匠人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完成。鱼皮种类那么多,如何才能物尽其用呢?赫哲族早已在祖祖辈辈的生活实践中给出了答案:大马哈鱼皮质坚韧,可以制作衣服、鞋子等,大鳇鱼的皮可以制作帽子……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手工技师杨双艳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设计出鱼皮时装、饰品,让古老的鱼皮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她还大胆尝试将鱼皮与掐丝珐琅、满绣等技艺结合,创作出《掐丝如意》《麒麟献瑞》等作品,让鱼皮画从传统走向时尚。
吴家鼓吹乐棚: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
吴家鼓吹乐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唢呐在东北地区已经广泛流传。吴家先辈将中原地区的唢呐技艺与东北民间音乐结合,不仅保留了唢呐的高亢激昂,还融入了东北民间音乐的质朴豪放,使吴家鼓吹乐棚成为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重要代表。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你瞧!唢呐可是吴家鼓吹乐棚里妥妥的“C位”!唢呐咔戏通过特殊的技巧和方法,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人声、鸟鸣等,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氛围。唢呐“玩得溜”,可不代表其他方面就黯然失色了哦~吴家鼓吹乐棚融合了笙、鼓等多种乐器,形成了独特的合奏形式。其演奏技巧包括花舌、指法等,能够吹奏出半音阶和十二音体系,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
技艺的传承,靠口传心授,更靠一代代艺人的实践与创新。唢呐演奏者孙名川与交响乐团合作,共同演奏交响乐版本的赫哲族民间曲调《乌苏里船歌》,唢呐的高亢与交响乐的宏大相互辉映。当民间艺人的即兴花舌与现代音乐交织共振,吴家鼓吹乐棚正以青春的姿态叩响时代的大门。
刀剑锻制技艺(七台河刀剑锻制技艺):
传统“利刃”成就现代“硬核”
在七台河市的烟火与铁火中,藏着一门古老的非遗技艺――七台河刀剑锻制技艺。这是一门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锻造魔法”,是金元时期女真族与中原汉族智慧交融的结晶,涵盖“夹钢”“折叠锻打”“覆土烧刃”等多种技艺手法的锻打技术,承载着千年的锋芒与坚韧。
想象一下,一块普通的铁矿石,在匠人手中,经过1200℃烈火的炙烤,反复折叠锻打上千次,才能唤醒它沉睡的力量。这就是“折叠锻打”,它能去除杂质,让钢材变得纯净而坚韧,还能在刀身上形成如流水般灵动、如羽毛般细腻的花纹,每一道纹路都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经过“覆土烧刃”的淬火后,刀身既有刚性的锋利,又有韧性的柔韧,刚柔并济,如同侠客的风骨。
如今,“覆土烧刃”淬火技艺为现代的“地下巨龙”――盾构机提供了灵感,让大国重器的主轴承在高温淬火中也能保持完美性能。从手工锻造的刀剑到大国重器盾构机,从传统的火炉到现代化工业,七台河刀剑锻制技艺为现代科技披上了一层“金钟罩”,跨越千年,智慧的光芒依旧。
7月20日20:00档,总台综合频道(CCTV-1),和《非遗里的中国》一起走进黑龙江,探寻在黑土地上茂盛生长的非遗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