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速发财讯!

名导纷纷下场监制,靠谱吗?

文化娱乐 2024-09-161382erej8986

  ◎余小鱼

  最近热映的电视剧《雪迷宫》,在每一集的片头都要把“张艺谋监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其用意不言自明。有意思的是,《雪迷宫》刚刚接档的《边水往事》,也是由一位著名导演(曹保平)监制的。近些年来,“名导任监制”现象已渐渐从电影领域延伸至电视剧领域,成为行业内的一种常规操作。

  然而,有名导加持的影视剧作品,是不是就能获得成功?名导担任监制,能为影视剧的创作带来哪些帮助?进而言之,比起广大观众非常熟悉的导演,“监制”这个身份又意味着什么?或许,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中,我们才能读懂“名导任监制”如此流行的原因。

  监制“艺术把关”的必要性

  谁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人物?公众或许会脱口而出:那当然是导演。确实,这些年来,我们动不动就搬出所谓“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的电影代际划分方式,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亿元导演俱乐部”“中国电影三大导”等说法,这些正说明公众早已习惯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电影创作观念。

  然而,“导演中心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说,许多导演因为对“作者性”的坚守成就了不少的优秀电影,但有时也会因为“作者性”过于强大而对影视作品的叙事本体、主题表现等造成干扰,留下缺憾。一些艺术个性较强的导演很容易在创作过程中陷入对自我的过度张扬,而无视受众的需求感受,直接结果往往是“曲高和寡”外加票房惨淡。

  随着中国电影的市场化、产业化改革,电影的娱乐功能和商业特性得到凸显,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大片”的创作实践更让从业者和观众都默认了电影营销的不可替代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监制正越来越得到业界和学界的重视。

  虽然“制片人”和“监制”在角色、定位、职责、功能上有交集,但也有差异,在当下中国电影行业的语境里还颇为混杂,但两者大体上可以作如下区分:前者主要负责融资、预算、管理和市场推广,而后者主要负责影片的拍摄计划、监督并协助导演的各项具体工作。可见,如果说制片人负责“开拓市场”,那么监制负责的就是“艺术把关”,其核心作用是保证电影在工业化生产的流程中不会“脱轨”,最大程度地减少电影制作的商业风险。

  “老带新”与“1+1>2”

  从实践看,监制在当下影视剧生产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对初次或刚开始触及影视创作的新导演来说,如果监制是一位人脉广、资源多的名导演,那确实可以为他们解决“麻烦”,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起到“老带新”的重要作用。

  最成功的范例或许就是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我不是药神》(宁浩、徐峥监制,文牧野执导)。宁浩的监制工作集中在前期的剧本创作、影片定位、演员选择,而徐峥的监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后期宣发阶段。正是因为两人本身都是“名导演”,又有市场号召力,才让当时作为新人导演的文牧野拥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徐磊执导的《平原上的夏洛克》由饶晓志任监制,张大鹏执导的《无价之宝》由韩三平任监制,郭帆是孔大山执导的《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监制,田壮壮是白雪执导的《过春天》的监制,宁浩担任了《孤注一掷》的监制,陈思诚担任了《三大队》的监制等等。

  作为“隐含的作者”,监制不仅可以充当导演与制片人对话的桥梁,还能帮助导演更自由更优质地完成个人创作。如果导演和监制的风格适配度够高,往往能产生化学反应,达到“1+1>2”的效果。陈思诚担任监制,让《消失的她》把准了市场热点,一举成为当年电影暑期档的佼佼者。《边水往事》既有现实主义的残酷,又有神秘的悬疑色彩,与擅长犯罪题材的曹保平出任监制也是不无关联。

  高门槛与参与“度”

  但是,看上去很美的“名导任监制”也不是万能的。比如《摆渡人》无论从主题立意、演员选角,还是后期营销,比起导演张嘉佳都更接近监制王家卫的风格。这虽然抬高了观众的预期,却也带来了更大的观影落差。从成片看,《摆渡人》更像是一个混合体,杂糅了许多种风格,没能形成完整的作品。这提醒我们:导演和监制之间话语权的微妙平衡,并不容易掌握。

  同时,“名导任监制”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来,优秀的导演是否就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监制?监制既要能把握电影的艺术品质,又要能整合电影的创作资源,和始终在创作中全情投入的导演并不是一回事。用香港电影人文隽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工作量很大、任务很重的岗位,也必须要积累多年的经历和经验才可以做好。这个培养是野生的、自动出来的,不能放在园子里面,人工培养是不行的。”换言之,监制是有“门槛”的,且对实践经验有很高的要求,名导演如果没有敬畏心,自认为有名就可以跨行、出圈、一哄而上,那么实际上只会给整个电影的生产流程带来混乱。

  二来,名导任监制,到底监制了多少?不少作为影视剧作品监制的电影导演,很多时候对作品制作的介入并不深入,这就要警惕很多唯流量论或者被宣发“人情绑架”的所谓“名导监制”。冯小刚导演就曾多次呼吁,将流行的“挂名监制”去掉,给真正的监制以应有的地位、名分及报酬。

  另外,电视剧与电影的监制又有所不同。前者的生产流程更长,甚至具体到每一集的拍摄都有可能由不同的导演负责,这也意味着,从故事到选角、从场景搭设到后期制作,电视剧的监制可能会面对更为庞杂的沟通交流、统筹规划工作。那么问题就来了,本就工作繁忙、档期饱满的名导,真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电视剧监制工作中去吗?《雪迷宫》在宣发中特意放出了张艺谋在拍摄现场坐镇指导的视频,可见张导监制的含金量。不过,是不是每一位名导演监制电视剧时都能全程在场?监制又需要在电视剧的制作流程中介入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恐怕还难有定论。

  谁有名谁说了算?

  从“导演中心制”向“监制中心制”的转变,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工业化的生产标准。有了标准,也许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作品,但至少可以保证电影的质量、票房、利润是可控的,不会因为导演一人的发挥优劣而产生过大的波动。这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当然是有利的。

  导演陈可辛在谈到监制的作用时,曾讲过一番话:“我对‘名导’一直有很大的怀疑和抗拒,希望建立起以监制主导的制度,使大家知道,导演也好,制片也好,什么岗位都是服务一部商业电影的一分子,一个片子拍得好不好,你不一定要知道导演是谁。”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仍有骨感的一面。“名导任监制”本意是让名导演来提携后辈,并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实现兼容、宽容、互补、多元、共赢的良好愿景。但是,如果本该起到监督作用的名导独断专行或敷衍了事,又该由谁来监督他呢?事实上,如果在具体实践中某种“谁有名谁说了算”的行业心态仍没有被破除,中国电影生产流程中就始终存在着某种不稳定因素。

  就此而言,监制、策划、编剧、导演、演员、宣发、营销等各环节的人才都需在电影的整体运营过程中互相配合,才有可能在动态发展的产业链条上达到组合的最优化。监制也未必一定要是名导,但理应是一位懂艺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99 速发财讯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36119号-2 |——:合作/投稿联系微信:nvshen2168

|—— TXT地图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