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总经理就位,“财务专家”来破局
今年7月份,国资委转发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汽车央企作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顶梁柱”,在“十四五”规划及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须紧抓稳经营、强创新、促改革三条主线。
同时,面对国内的竞争激烈,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产业也面临多方面风险和挑战。汽车央企须提前谋划、多措并举。
中国有句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更加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努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企业和经营中,绝大部分结果导向都是人的因素在左右。
众所周知,一汽、东风、长安这三大央企都曾出现过总经理职位空缺这一现象。一汽集团总经理职务从2023年8月开始,空缺7个月后最终确定人选。长安汽车总裁职位从今年4月份开始,截止目前仍然空缺。
10月11日,在空缺近8个月后,东风公司总经理一职迎来了最新人选:冯长军同志任东风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免去其东风公司总会计师职务。终于,东风公司董事长杨青也迎来了他的帮手。
就如业内人士所言:东风公司正面临外部转型和内部盈利的双重考验,在这场绝地反击中,集团将扮演“中央指挥部”的角色。如今,冯长军协调杨青董事长领导的不仅是一场财务上的“止血自救”,更是一场关乎东风未来生存发展的战略性突围。
01东风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毫不客气地说,纵观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东风公司正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十字路口。
曾经作为集团“利润奶牛”的合资板块风光不再,而承载着未来希望的新能源业务尚未能独当一面。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构成了东风当下最深层次的压力根源,使其在财务、战略、内部管理等多个层面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最直接的压力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公告内容显示,2025年上半年,东风汽车集团归母净利润预计为0.3亿元至0.7亿元,同比下滑90%至95%,这一数字触目惊心。
这背后,原因之一是其传统合资支柱销量的断崖式下滑。与此同时,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将宝贵的现金资源悉数投入到自主事业领域的研发、品牌建设、渠道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
包括合资品牌在内的传统业务萎缩的同时,东风公司的新能源转型虽然有增长,但不够强。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保持了较高的同比增速,猛士、奕派等也在努力布局。然而,若将东风的新能源销量置于集团总盘之中,其占比仍然偏低。
这意味着,新能源业务的增长所带来的增量,尚不足以填补合资品牌塌方所留下的巨大窟窿。往大了看,东风公司在新能源领域虽然技术储备深厚,但在品牌声量、市场反应速度和规模化方面,与头部新势力及比亚迪等巨头相比,仍存在差距。
此外,在如火如荼的中国汽车出海浪潮中,东风面临着明显的掉队风险。与上汽、奇瑞、长安等已在海外市场建立起可观体量和品牌声量的车企相比,东风的海外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其海外渠道网络、本地化运营深度等,仍与头部车企存在差距。
外部挑战之外,东风内部的战略执行力也备受考验。2025年6月,其与长安汽车的重组计划宣告搁浅,无疑是一次战略层面的挫折。尽管东风公司已采取行动,如成立奕派科技以整合三大自主乘用车品牌资源,意在提升运营效率,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分析指出,在奕派科技整合三大主流品牌的同时,定位高端的岚图品牌仍需依赖集团在高端技术平台上的持续投入。这可能导致在研发预算、供应链优先级等方面出现内部资源竞争,或者说研发资源整合不足、各子公司重复投入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东风公司,像一汽集团、长安汽车这样一方面布局高端化、一方面要求主流品牌突围的企业,都面临着研发整合与资源分配的问题。但好在,随着原总会计师冯长军升任总经理后,东风公司似乎率先找到了解决之法。
02总会计师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结合东风公司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叠加冯长军的任职背景,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冯长军的上任是一次极具针对性的关键人事布局,他极有可能成为解决东风公司当下复杂问题的最合适人选。
当前,东风公司最紧迫的危机集中在利润大幅下滑与现金流紧张两大领域。即传统合资业务失血问题突出,新能源转型又亟需巨额资金输血。而冯长军作为资深财务专家与前任总会计师,恰好具备应对这一核心难题的独特优势。
一方面,他拥有深度知情基础与战略连续性保障。自2020年担任东风总会计师以来,冯长军对公司财务状况、成本结构,以及资源错配、浪费等问题均了如指掌。此次升任总经理,无需经历漫长的适应期,既能确保战略执行的连续性,也能实现决策的即时高效。
另一方面,他具备卓越的资本运作能力。公开资料显示,冯长军曾主导东风旗下岚图汽车的港股上市工作,这一经历证明他并非传统意义上守财型的财务负责人,而是善于借助资本市场为企业转型输血的战略型管理者。
在集团整体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分拆业务上市、引入战略投资等方式,为新能源研发筹措资金,正是他的核心能力所在。并且,岚图只是东风公司旗下乘用车业务的一部分,未来还有可能涉及商用车领域的资本运作。
正如东风公司的新闻稿所指出,当前汽车产业已进入“技术+管理+资本”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而冯长军正是契合这一趋势的复合型领导者,能够为东风公司提供破局所需的关键能力支撑。
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仅靠技术优势已难以立足,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有限资源精准投入到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冯长军的履历能帮助他超越单一技术视角,优化研发资源配置。以及如何平衡岚图、奕派、猛士等子公司的研发投入,避免重复建设。
这正是此前分析中东风公司面临的研发资源整合难题,作为精通财务与集团管控的管理者,冯长军能够从投资回报与集团战略协同的高度,推动研发体系的整合与优化,解决资源分散问题。
另外,冯长军具备的大型企业集团管控复合型能力,直接针对东风公司的长期痼疾,强化集团管控,提升战略执行力。未来,他有望推动建立更高效的财务与运营管控体系,压缩决策链条,确保集团战略在各子公司得到有力执行,打破此前各自为战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在越来越强调干部年轻化的当下,今年47岁的70后冯长军,与60后的董事长杨青搭班子。既能为东风公司领导班子带来宝贵的年轻活力,也助于推动深层次改革,以更灵活的姿态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03未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东风?
其实,行业内更多人的疑问是,为什么是财务背景出身的冯长军接任总经理之位。实际上,在全球汽车行业版图中,从财务领域逐步成长为车企核心高管的案例并不鲜见。比如,Stellantis集团的唐唯实、捷豹路虎的Adrian Mardell。
唐唯实以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闻名业界,被誉为“成本杀手”。主导PSA与FCA的合并整合,通过高效业务协同显著提升集团盈利能力。Adrian Mardell在任期内成功带领捷豹路虎实现了财务逆转,从亏损和巨额债务中恢复,取得了“十年来最佳利润”。
这类管理者通常对公司的资本结构、并购和投资有深刻理解,往往擅长降本增效,能通过精简业务、优化流程来快速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当然,也有人会说,财务背景管理者的核心挑战,在于避免过度侧重短期财务表现而制约长期发展。同时,为削减成本而采取的战略收缩,也可能让企业错失长期增长机遇。这一点,唐唯实也是个典型代表。
但是,通过冯长军在今年9月份泰达论坛上的一次发言:东风汽车正在积极推进“一核双基双元”智能化战略,以太极大模型为智能引擎,以天元电子电气架构和天元OS操作系统为智能化根技术,以天元智驾和天元座舱为用户营造高度个性化的智慧“第三生活空间”,构建起覆盖研发、制造、服务全链路的智能体系,不断加强东风汽车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不难发现,他对于东风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目标,以及对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还是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知。如果他能将精细化财务管理与长期战略布局相结合,在保障企业短期生存能力的同时,坚定投入未来核心技术与市场,这才是东风公司所需要的。
“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文章最后,再来复习一下去年两会期间国资委对于三家中央汽车企业的新要求:对三家整车央企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考核项目包括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系列的政策解绑,对于这三家央企而言,解决了不敢投、不愿投等后顾之忧,将带动战略、布局、创新、产品、公司治理等多方面的变化。
如今大家也看到了,从彼时开始,包括东风公司在内的三大央企开始放开手脚,无论是内部还是对外,包括组织架构调整、与跨界企业牵手等动作频频。或许,这才是国资委要求和想看到的的汽车央企新面貌。
(来源:中国新闻观察网)